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:网站首页>>网站资讯>> 酒店导航 >> 详细页面

酒店导航

汉长城

酒店导航 更新时间2013-6-24 9:41:442707人已关注


提起长城,大家对北京明长城都十分熟悉,但了解汉长城的人可能不多。西汉王朝,为抵御匈奴侵扰,保卫边疆及丝路沿线畅通,在秦长城的基础上,从临洮开始向西延伸直至罗布泊,修筑了汉长城。汉长城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,比明长城要早1500多年。北海境内的汉长城保存有130公里。明长城多采用青石、大砖砌墙修筑,而汉长城则利用地理环境采取就地取材、因地制宜的方法建造。西汉时,这一段水草茂盛,生长着大片芦苇、罗布麻、红柳等植物,修筑长城就采用一层柴草,一层砂砾夯筑而成,柴草厚度约5厘米,砂砾厚度约20厘米,层层相接,粘连非常牢固。汉长城是北海境内保存比较完整的,虽经2000余年的风雨洗礼,残高仍有2.6米,基地宽约3米。

长城沿线,每隔10华里修筑有烽燧一座,每座烽燧都有戍卒把守,遇有敌情,白天煨烟、夜晚举火传递消息,所燃烟火远在30华里外都能看到。北海境内现存烽燧80余座,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当谷燧。汉代烽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,主要建在长城内侧。筑造结构主要有3种:一是用黄胶土夯筑而成;二是用天然板土、石块夹红柳、胡杨枝垒筑而成;三是用土坯夹芦苇砌筑而成。烽燧大都建在较高的地方。一般都高达7米以上,有的残高10米左右。烽燧顶部,四边筑有不高的女墙,形成一间小屋。有的顶部现在还可以见到屋顶塌陷的遗迹和残木柱等。

古代的烽燧大的叫障,小的叫亭,主要起举火报警,传递消息的作用。汉代烽火信号标志有五类,可分为烽(草编或木框架上蒙覆布帛的笼形物)离当谷燧不远处,保存着当年备用的积薪。积薪的结构将芦苇纵横交错叠放,堆积一定高度,顶部铺上砂砾既防风又冒烟,白天点燃浓烟滚滚,夜间点燃熊熊大火。积薪点燃后烟火冲天,几十里外都看得见,紧急情况下才使用它,而且有严格的规定。有敌情十人以上者,白天点一堆积薪,举二烽;夜间点一堆积薪,点二苣火。五百人以上者,白天点两堆积薪,举三烽;夜间点二堆积薪,点三苣火。在古代用这种方法传递军情,比马跑的速度要快得多。从北海到长安用马传递需要15天左右,用点烽燧传递只需要三天两夜就可到达,这是古代人民了不起的创举。

上一篇:渥洼池
下一篇:丝绸之路